武則天是中國封建歷史中唯一一位正統的女皇帝,身為君主,她不僅掌握政權,還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民間對于她的評價兩極,有人認為她一事無成,拖累了唐朝發展;也有人認為她承上啟下,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礎。
武則天的一生充滿爭議,但有一項獨特的成就,便是她創造了十八個新字,這些字背後隱含的意圖和文化影響頗具深意。
根據史書記載,武則天在位期間創造了十八個字,並下令官員和百姓學習和使用這些新字。她造字的原因並非僅出于興趣,更多的是希望這些文字成為她自身統治地位的象徵。武則天通過創新文字來表達一種政治訴求——希望官民通過對文字的認可,進而接受她這位女皇的統治。雖然她的字創造得形象生動,但這些字普及度有限,並未在民間留下深刻的影響,僅少數官員掌握了這些字的書寫。
然而,無論是武則天的命令還是其文字的形象,都未能在長期內被普遍接受。當她在「神龍政變」中被迫退位後,這些字迅速失去了約束力,除了極少數一字被保留,其他字漸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。
在這十八個字中,僅「曌」字被保留下來並流傳至今。這個字被創造出來的用意在于象徵「日月當空,普照天下」,武則天藉此字表達了她希望像日月一樣照耀天下百姓,成為明君的決心。
然而,由于這個字與武則天的身份息息相關,在封建社會中「曌」字也因此成為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字眼。凡使用這個字,便很容易被理解為在效仿或稱頌武則天,這在封建社會中被視為一種「竊國」的行為,因此在後世的文人筆下,「曌」字逐漸成為禁忌之詞,鮮少有人使用。
這一現象的背後,反映了中國古代「文字獄」的威懾力。在清朝文字獄盛行的年代,任何與武則天相關的用詞都可能被曲解為不敬朝廷的隱喻。
無論這個字在文中如何使用,許多讀者或朝廷官員都會將其解讀為暗指武則天,進而影射當朝統治。因此,「曌」字成為一種風險,沒人敢輕易提及或使用,以避免惹禍上身。
駱賓王曾在《為徐敬業討武曌檄》這篇文章中,用「曌」字諷刺武則天。駱賓王不支持女性皇帝的統治,認為她的行為像鷹隼般兇殘,並在檄文中將「曌」
這種筆鋒的改動既抨擊了武則天的強勢,也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在面對女性統治者時的復雜態度。駱賓王用字的巧妙變化,體現了文人以文字為武器,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對社會現狀的反思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現代社會已不再視「曌」字為禁忌。如今,「曌」字的稀少更多是由于它是個生僻字,且書寫繁瑣,交流中不便使用。
這個字已不再承載過去的政治象徵,成為文化歷史中的一個特例。現代人對「曌」字的認識更多的是其與武則天的聯繫,並在歷史記憶中保留了它的象徵性。
武則天在位期間創造的十八個字,除了「曌」字之外,其餘皆隨著歷史煙消雲散。她創字的初衷反映了作為女性皇帝,為被認可和建立權威而進行的文化創新。
無論評價褒貶,她的文字創造象徵著她的政治野心與治國抱負,成為了後世對她復雜印象的一部分。「曌」字的流傳,不僅見證了武則天的獨特地位,還揭示了歷史上的文字與權力之間微妙而深刻的關係。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